首页>检索页>当前

三明学院:用“语言金钥匙”解锁乡村振兴之门

发布时间:2025-07-30 作者:龙超凡 苏澜 郑依芯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龙超凡 通讯员 苏澜 郑依芯)近日,福建省三明学院社会合作处和文化传播学院组建了五支青年推普团队奔赴新疆玛纳斯县,以形式多样的实践内容生动诠释了推广普通话为特色产业打开“增效门”、为文化传承架起“浸润门”、为民族团结筑牢“同心门”三个维度的价值。

在西凉州户村李靖桃园内,“E路同心·玛上推普”实践队协助桃园主常梅架设直播设备,并与其探讨优化产品介绍话术。“用普通话讲清‘白天光照足糖分多,夜晚降温快消耗少’,顾客一听就懂桃子脆甜多汁!”常梅表示,普通话是拓宽销路的基础,融入方言则更显亲切。

针对乡村旅游蓬勃兴起带来的语言需求,“疆来有我”推普剧社实践队深入清水河乡团庄村调研。该村党支部副书记吾拉塔依•赛德力表示,村民通过夜校学习普通话,本地蓬勃发展的农家乐、牧家乐仍需提升服务语言能力,普通话成为增收致富“新农具”,“下一步计划重点培训旅游接待用语,让乡亲们在家门口靠‘好声音’吃上‘旅游饭’”。

在玛纳斯县第三小学和玉缘社区的“红领巾小课堂”上,“声传边疆·语润玛纳斯”和“声动石河子·推普共绘同心圆”实践队精心组织了绕口令挑战、《少年中国说》朗诵和古典诗词意境体验等活动。“推广普通话更深层的价值,在于为孩子们架起理解、热爱并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桥梁。”实践队队员徐子涵说。

走出课堂,“疆来有我”推普剧社实践队扛起设备,深入城乡街头巷尾,拍摄并演绎《什么?馕来了!》《古诗文里的口音风波》等源于生活的光影“微剧场”。

“昌吉之声·推普丝路筑梦”实践队在援疆干部带领下,深入塔西河哈萨克民族乡,走进村民家中开展入户调研,并在炕头灶边结合生活场景进行示范教学。

此次推普实践队带队指导老师王劭政表示,通过微短剧创作、进村入户宣讲、社区小学支教等多样化载体,实现了推普工作“接地气、聚民心、育未来”初步成效,使普通话成为新疆各族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金钥匙”。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